红色景区
桂林部分红色资源介绍:
【独秀峰·靖江王城】:被奉为桂林的风水宝地,更是整个桂林城市的发祥地。这里曾经走出了二位皇帝、11代14位靖江王;清代,这里是广西贡院,屡出状元;民国时期,孙中山曾驻跸于此,为北伐大本营运,筹北伐大计;后为广西省政府,广西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都曾在此办公。
【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末,中共中央在此建立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李克农为中共南方局秘书长兼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处长,办事处设机要科、秘书科、交通运输科、救亡室、电台室等机构,并在他处设有转运站等机构。一楼有值班室、警卫室、办公室和房东的沽酒柜台,二楼有会议室、秘书科、电台和李克农住室等。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多次到桂指导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工作,胡志明同志化名胡光,也长期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工作。办事处内有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的临时住房。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设立期间,在对桂系统战工作、筹运抗日物资、迎送中共重要过往人员、领导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该办事处奉命撤消。1944年11月,桂林沦陷,“万祥糟坊”毁于战火,解放后依原样重新恢复。馆内存有周恩来同志曾用过的派克钢笔等大量珍贵文物。
【桂林博物馆】:该馆第一馆为《桂林历史文物陈列》;第二馆 《广西少数民族民俗陈列》, 陈列壮、瑶、苗、侗等11个少数民族的生活、 生产、文化诸方面的文物;第三馆为《国际友人礼品陈列》;第四馆《明清瓷器展览》,展出明清瓷器200余件。
桂林博物馆是中国历史艺术类博物馆。位于广西桂林市-西山公园内。1964年筹备。1986年开放。馆藏文物 21500余件,以明清青花瓷器和广西11个少数民族文物著称。其中的明代岁寒三友青花盖瓶和隋代四神镜最为珍贵。后者直径21.4厘米,内缘铸饰四神兽,外缘饰十二生肖、四瓣花,有铭文一周40字。
【国防教育陈列馆】: 是桂林市国防教育研究会开办的一处以实物和图片资料相结合,以生动、直观的形式进行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馆。室内展厅800平方米,馆藏实物及图片8000余件(套)。馆内所展示的展品多数为建国以来作为红军传人的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人民警察的部分装具、用品的实物、模型和图片资料,从侧面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国防事业及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人民警察的发展历程。所有展品由多名曾在部队和人民警察机关工作过的老首长、老战士捐赠,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队桂林市第二支队副支队长黄联柏同志历时二十余年收集整理。经有关技术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所有展品无毒无害无危险,请大家放心观赏。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不断充实完善展品质量,把陈列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山景区】:拥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唐代南方五大禅林之首——西庆林寺的原址。现存的1000多件唐碑石刻、摩崖造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整个桂林市最早、最多的摩崖石刻。这里历代游踪不绝,唐代鉴真、李渤、戎昱,宋代米芾、方信孺、范成大,明代徐霞客、袁崇焕、董传策,民国时期,李宗仁、徐悲鸿、老舍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桂林西山只是荆棘丛生之地。—次洪水泛滥,漂来一根巨木。人们发现它颇有灵性,于是将巨木雕塑成卢舍那观音佛像,并建庙供奉他。
【七星公园】:七星景区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漓江支流小东江畔,距市中心1.5公里。 占地面积约134.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84%,是桂林市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景致最多最集中的综合性景区。历史文化的精深博大在七星汇聚,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在七星展现,堪称桂林山水与文化的缩影、桂林城市绿肺,集桂林山、水、洞、石、庭院、建筑、文物之大成,是桂林山水精华景观的缩影。
【李宗仁官邸】1948年李宗仁任副总统后由广西省政府所建。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10月李宗仁回桂期间曾在此居住和办公,接见国民党军政要员,召集桂系上层人物举行重要会议,并在此接见过广西大学请愿学生代表,听取桂系上层人士“和谈”进言,接受《重开和平谈判意见书》,拟定当时影响颇大的《李代总统同居正、阎锡山、李文范三委员谈话记录》。1966年,海外归来的李宗仁先生在这里又故地重游。官邸于1991年8月辟为李宗仁先生文物史料陈列馆,现已成为桂林著名的旅游点。
【飞虎队遗址公园】位于桂林市临桂区临苏路,占地面积250亩,总投资1.6亿元,其中美国飞虎队队员的亲属筹措40万美元。 遗址公园分3期投入,完成3大功能区建设:一期投资3000万元用于征地和建设抗战纪念展示区,主要包括抗战纪念馆、抗战英雄纪念碑、抗战英雄浮雕墙、空军将士情景雕塑以及营房、指挥所等项目;二期投资3000万元用于建设高科技航空航天体验区以及直升机空中旅游项目;三期投资1亿元用于建设旅游配套综合开发区。 遗址公园建成后,成为美国飞虎队老战士及家属和朋友重温历史、瞻仰前辈先烈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进一步增进中美两国友好交流的重要平台。
灌阳部分红色资源介绍:
【灌阳新圩酒海井红军纪念园】2003年开始,灌阳县委、县政府筹资修建酒海井红军烈士纪念碑及护栏,在酒海井前立“红军烈士殉难处”石碑;2004年10月竣工并向社会开放。2006年5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对酒海井原有的红军烈士陵园进行规划扩建,将散葬于民间的红军遗骸归葬到酒海井烈士墓。该项目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规划用地面积150亩,主要建设设施有纪念公园、烈士墓园、旅游公园,具体项目有纪念广场、红军帽、纪念塔、纪念馆、红军雕塑、烈士英名录等。如今,这里已成为缅怀红军烈士、学习传承红军长征精神的圣地。
【唐景崧故居】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新街乡江口村,占地约410平方米,为砖木穿斗式结构,梁、枋、门楣等均雕刻人物故事或龙凤花草虫鱼等,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红三军团指挥部】位于灌阳县水车乡滨家桥村,为该村远岗公字九如的私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分上下两座,内设天井和厢房,砖木结构,饰小青瓦并配有勾头瓦当,外墙饰马头墙,前门外八字形装饰,两边墙体均书写“九如堂”三字,座北朝南,总面积289.9平方米,现保存完整。1934年11月红三军团由湖南经雷口关到水车,经先头部队侦察,把当时村最大的“九如堂”,选为指挥部,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在此坐阵指挥。2006年5月25日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亭】位于文市镇政府旁的灌江两岸,始建于清代,是红军长征过灌阳时在文市镇抢渡灌江的渡江点和战斗地点,该亭基脚为大四方石料,护有岸坡、阶梯、水埠,亭内地面铺以长形、方形石料,盖小青瓦,为木石结构,亭高5.2米,宽3.4米,造形、装饰古雅,富有地方特点,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2006年5月25日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安部分红色资源介绍:
【红军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境。这时,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在湘江以东地区(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一带)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试图将中央红军全歼在此。面对生死存亡的危境,红军将士浴血奋战7昼夜,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分别由兴安县的界首、全州县的大坪、凤凰咀等主要渡江点突破湘江。之后,中央红军一、二纵队在其他军团的继续掩护下,进入兴安县华江乡和金石乡,艰难翻越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高峰—— 老山界,尔后向云贵川挺进。
可以说,没有红军突破湘江的成功,就不会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以及爬雪山、过草地这些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乃至共和国的建立。
【红军堂】界首红军堂位于广西兴安县界首镇,原名三官堂,分前后两厅,中有天井,面宽约13米,井深10.3米,建筑总面积约133.9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建于1912年,因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得名三官堂。三官堂坐西面东,门前临湘江,距离界首渡口不到100米。红军长征时,两个中央纵队就是从这里通过浮桥渡过湘江的。“三官堂”是当年朱德、彭德怀指挥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指挥所旧址,又是红军在门前架设浮桥渡河的主道。当地人为表示对红军的怀念,把其改名为“红军堂”。1981年8月,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华铺阻击站旧址】遗址距兴安县城约10公里,界首镇南约3公里,国道322线贯穿而过。193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红三军团四师十团在光华铺阻击了桂军4个团的进攻,完成了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的艰巨任务,与全州脚山铺、灌阳新圩组成了湘江战役的三大阻击战场。光华铺烈士墓位于距兴安县界首镇5公里处的碗盏岭上,桂黄公路旁。
【灵渠水街】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红军标语楼】在华江千家寺发现的这批红军标语,均为墨笔直书,其中有“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当红军有田分!”“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白军是豪绅地主的军队!”等,落款“红军宣”。其中,一幅“打倒国民匪党”采用了标语和漫画相结合形式,书写成了一只狗的形状的“标语漫画”,非常独特。
【猫儿山的老山界】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如今猫儿山南麓华江乡千家寺,新文家洞、同仁衡阳会馆都保留当年的红军标语。老山界建有红军亭和老山界碑,是一处春天杜鹃似火,四季风景如画的革命遗址和传统的教育基地。
长征故道就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所行走的道路。当年工农红军为了避开敌人的追击,选择夜间翻越老山界。当时天气天寒地冻,环境极其恶劣,红军战士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在夜间穿行,那种艰难险阻、那种惊心动魄的情景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当我们双脚踏上这条充满红军艰辛和困苦的长征故道时,想象80年前红军战士们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心情格外不一样。长征故道两旁的景色好像在提醒后人,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全州部分红色资源介绍:
【脚山铺阻击战旧址】是湘江战役中三大阻击战之一,是湘江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战斗。” 脚山一战,红一军团两个师,与湘军鏖战3天,伤亡惨重。军团政委聂荣臻负伤,四团政委杨成武和五团团长钟学高负伤,五团政委易荡平等千余人牺牲,两个师共损失近四千人”。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七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聂荣臻元帅后来题词“觉山阻击战牺牲的红军先烈永垂不朽”。“原来这里是叫‘脚山铺’,但聂荣臻元帅故意将‘脚’字写成谐音‘觉’字,是指红军经过这一战,觉醒了。”
目前,觉山铺湘江战役红色旅游项目已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据悉,全州将建设“一馆四园”:湘江战役纪念馆、觉山铺阻击战纪念园、凤凰嘴渡口纪念园、文塘突围战纪念园和大西江炎井红七军纪念园,深入挖掘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
【凤凰嘴渡口】在全州县凤凰乡和平村委湘江旁,凤凰嘴渡口是红军突破湘江战役的4大渡口之一。如今,一艘无动力摆渡船是两岸村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年过五旬的和平村村民蒋新荣,在这里拉船已有16年,每天摆渡往返百余次,他也经常向到访的外地人讲述红军抢渡湘江的故事。
当年战斗过后,老乡们在江边掩埋了三天的烈士尸体,而更多的烈士则沉没在江底。红军诗人陈靖有诗写道:“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河底遍尸体。”
【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位于广西全州县城中心路的小广场旁。被誉为"小遵义会议"的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会议旧址原是一座关岳庙。关岳庙建于清嘉庆3年(1798年),是为纪念关羽、岳飞而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建筑面积达330平方米,规模宏伟,原来有门楼、戏台,很有气势,但由于长达两百余年的岁月侵蚀,现在只余正殿。
1931年1月1日晚上,红第七军占领全州县城,并在这里休整3天。红七军政委邓小平同志在这座古老的庙宇里,主持召开了红七军离开广西前的最后一次前委会,会议抛弃了“左倾”冒险计划,决定去湘、粤、赣革命根据地与朱毛红军会合,从而挽救了红七军。这次会议是红七军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全州解放纪念碑】在解放战争时期,全州参加游击队的人多达数千人,许多人为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全州是广西第一个解放的县。
2016年8月1日,中国红色文化传播中心广西工作站在全州揭牌成立。这对全州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挖掘整理、品牌打造和知识普及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将全力把全州打造成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全州红色旅游文化的底蕴。